“娘,我帮您蒸馒头。”胡小林卖了个乖,还添油加醋的说道:“过了年我也给您买辆小汽车。绝对比我爹那车好的那种。您一天开出去十趟,不给他做饭,看看谁着急。”
“瞎说八道。买车不花钱呀?烧油不花钱呀?你还没娶媳妇,明年又得用钱,还是省着点吧。”崔淑芬教育了胡小林几句,又塞给他一把金丝小枣,“洗干净的。枣子可是好东西,多吃几个没坏处。”说完,又去揉面了。
华夏国北部地区都有腊月蒸馒头的习俗。这些馒头要吃到正月十五,只能富余,不能少。在这个时间段内,是不允许蒸馒头的。
因为在农民看来,过年蒸馒头的面的酵好坏意味着来年的收成。酵的越好,将会预示着来年的日子红火。面的意喻财、家;蒸馒头的蒸象征蒸蒸日上。
这其实算不上迷信,只能代表村民对生活的一种期盼。当然了,这也算得上一种精神信仰。
馒头蒸的好,人看到自然心情就好;心情好了,做什么都有干劲儿。
胡小林往年也帮母亲蒸馒头,今年自然也不例外。揉面的活儿是他的。因为年轻人手劲儿大。这样能将面揉熟。
而面揉的越熟,整出来的馒头也就越好看。
娘俩分工明确,有说有笑。坐在屋子里打扫屋子的胡小蝶时不时的出来说几句话,家里倒也热闹。
从上午忙到傍晚,一共蒸了八锅馒头。足足二百六十个。这里面有上供用的枣山,花卷;有家人吃的粘窝窝,豆沙包。
父亲胡树祥中午没回来吃饭,母亲崔淑芬也没给他打电话。还严令胡小林和胡小蝶不许给他打电话。
直到小米红豆粥熬好,鲫鱼汤上桌,提着大包小包,满脸笑容的父亲胡树祥才走进了家门。
坐在沙上的崔淑芬抬头看他一眼,笑眯眯的道:“当家的,回来啦?饿了不?赶紧坐下吃饭吧。”
难道这是暴风雨的前兆?
胡小林正襟危坐,胡小蝶也把筷子放下了。母亲虽然很少着急,可每次脾气都跟火山爆有一拼。
胡树祥也知道跑出去一天,崔淑芬心里肯定有火,傻笑道:“芬儿呐,大过年的别生气,有啥咱慢慢说。”
“你跑一天了,也饿了,还是赶紧吃饭吧。”崔淑芬说完给他把筷子放在碗上,又说道:“咱可没生气。”
“你先把这个瞧了咱再吃饭咋样?”胡树祥说完将手中的红纸袋递给崔淑芬。
“这是什么?”崔淑芬说着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