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天的太阳终于挣脱了万恶无比的被窝的封印,无精打采的升上了天空,它今天要做的事情和千百万年前做的都一样,但是在这一片土地上,却出现了一些不太一样的事情。
草屋之外的青砖地面和草屋内的坐席,每天都是需要打扫和擦拭的,而这些工作,自然就是由这些前来学习的学童来完成。
没有指派,没有轮值,全数都是自愿,愿意来,就早点来做这些准备的工作,不愿意的也不强迫,因为这些事情,在大多数的人眼中,不是一件负担,而是一种荣耀。
在草屋的左侧,一名学童正拿着扫帚一边清扫着青砖之上原本就不多的尘灰,一边愁眉苦脸的念念有词:
“一、二、三、四、五……”
每迈出一步,挥动扫帚清扫石板,学童就一边念叨着,很快就从一数到了十。
早在商周时期,华夏民族就已经发展了整套的数学体系,只不过相对于经学而言,自然是薄弱了一些,不过大体上有的,也差不多都有了。
从一到十的数可以说是自然数学的基础,一二三这三个数字基本从商到汉都没有什么变化,而四五,有人会跟着一二三一样写成四划或者五划,后来才慢慢演变成为四和五。
六、八、九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只是逐步的再简化,在汉代六和八已经完善,和后世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七在商周时期,写得和十差不多,横竖一样长,秦代得时候七渐渐变成竖短横长。当下汉代也承接了秦朝的写法,只不过这个竖逐渐倾斜,然后形成斜竖折笔。为了和十区别,防止混淆,甚至有时候会用“桼”假借作“七”,但并没有全面取代,很多时候只是混用。
十原本只有一竖,后来多了一横,和七最大的不同便是竖长横短,很容易搞混,直至七演变出了一个折勾之后,才渐渐的区分开来。
“七,八……九,九,九……”
小童卡壳了,手中的扫帚也不由自主的停了下来。
对于后世的人而言,或许这种数学的进位已经成为了一种本能,大多数时候连想都不用,便可以直接得出答案,但是对于汉代零基础的这些学童而言,数学上的进位就成了一个巨大的门槛。
“九,九……”
念叨了半天,却依旧没有能够继续下去,直至旁边的另外一个学童听不下去了,便提醒了一句十之后,这名学童才得以顺利的继续数数下去。
数九一直在卡壳的,其实是南匈奴贵人的孩子,而提醒了一句十的,确是一个汉人孩子。两个孩子并没有认为对方的身份就有什么胡汉的差异,只不过是一样在学屋当中求学的人而已。
为优化阅读体验,本站内容均采用分页显示,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