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精神鼓舞下,何雨儒到底是搞文字工作的,的确不同凡响。他被扬子江和曾凡的英雄事迹吸引,仅用了半宿的功夫,就把稿子赶了出来。
在通讯员的协助下,稿件顺利发往报社和电台,那些都是自己熟悉的编辑,一见到这篇长篇报告文学,立刻就被吸引住了,纷纷发来传真,述说自己的想法,
“太棒了,何秘书,这可都是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怎么在你们那里,还会受这么大的冤屈?”
“这么好的题材,怎么早没发现?我们现在配合政策宣传,正缺这样的稿件,放心啊,我一定安排在头版头条,”
“我们台长说了,这个稿子以文字形式,先在早间新闻发!”
一时间,表现出了少见的积极态度,尤其是早报和早间新闻,都是连夜排版,热情空前高涨。
也难受,文章这么受欢迎,何秘书从扶贫工程引水渠写起,领导如何重视,下边如何支持,方政委如何亲自挂帅,杨子江如何带队,中间如何克服地质构造复杂,如何封固,如何克服泥石流的威胁,一直写到发生涌水事故后,如何抢险,如何救援,如何解救朗院长和董主任的过程,一直到工程结束。最厉害的事,何秘书居然把工程期间发生的事,和大漠施工时候的英雄事迹,进行串联和回顾,对英雄的成长心里进行了详细的探索和解析。
读起来让人拍案叫绝,读者和听众也被英雄的事迹所吸引,他们十几年如一日,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流血牺牲,为了国防施工,在大漠中扎下根来。曾凡冒风雪为战士放电影,搞文化宣传,做文物保护,冒着危险,独自去山区寻找伤员。而杨子江埋头大漠,打山洞做工程,爬冰卧雪埋头苦干,为国防工程奉献青春。
观后感如雪片般飞来,很快的就在当地,掀起了一股向英雄学习的热潮,现代舆论手段,使信息插上了翅膀,英雄手冤屈的事情,很快的穿的沸沸扬扬,方伯敬这一招实在是高。
最有趣的还是摄影大赛,参赛稿件纷至沓来,本来就是为基层组织的活动,所以,无论职工还是战士,参与的热情都特别高,很快的汇总上来,出现了不少好作品。
这些作品有大漠的自然风景,也有基层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珍贵片段,参赛作者用镜头真实的记录下来,大家的参与热情超出了想像。
“邮件,邮件!”场部外面,司机大声的喊着,“你们不上班了?怎么到现在还不开门?”他使劲儿的敲着大铁门。
“哎呦,能不能小声一点,别跟催命是的行不行?”老场长跑了出来,“昨天我们这儿一宿没睡,能不能别吵吵,让他们多睡一会?”
“干嘛?夜班啊?老场长,你们不是在休整吗?怎么又上新工程了?”
司机十分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