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龙忧郁的这些天,韵诗却是迎来了久违的舒心。小镇山的生活简直让她乐不思蜀。
她来s省的第一天晚上,就被黎叔送到了这边。黎叔同她在镇上呆了一晚第二天就离开了。把她送进了一个独居的老人家,她中年的时候老公去世,没有改嫁一直拉扯着孩子们长大,现在孩子们都离开了,就剩下她一个人。镇上的老人管她叫郑姨。郑姨第一眼看韵诗,见她穿着牛仔裤,白色羽绒服。扎个马尾辫,脸圆圆的,眼睛大大的,就像个瓷娃娃。还以为韵诗只有十七八岁,于是让她喊她婆婆。天才一秒钟就记住:.
韵诗便开始喊她郑婆婆。60多岁的郑婆婆的耳朵有点耳背,说话大嗓门。她心善热心,好客热情。对韵诗非常好。
这里环境闭塞,民风淳朴。许多韵诗小时候见到的东西,都还在这里沿用。郑婆婆开了个小卖部。就像80年代的那一种。客流也不多,就是镇上那百户人家。
这里原来的人口上千。现在常驻人口不到200人。
郑姨每天的工作就是进货和卖货。因为是冬天,她山上的地也不用打理。韵诗便每天跟着她瞎忙活。两天下来就跟镇上的的人们都混熟了。
这里没人知道韵诗的身份,她就说自己是来支教的。她来的第二天就抽空去了小镇上的学校。把手机里的毕业文凭和身份证拿给校长看,校长见韵诗长的白白净净,也不像一个骗子。便让她每天下午陪孩子们一个小时。韵诗便开始教他们识谱和唱歌。
镇上的孩子不多,总共就40个孩子。大多数孩子去了附近的大镇或者县城读书。这里都是些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年轻的劳动力很少。韵诗一来带来了新的活力。
韵诗来到这里的第三天,无意间认识了一个叫秀梅的姑娘。秀梅不在镇上读书,她和其他女生来店里买东西,秀梅的同伴认得韵诗,笑着叫她:“音乐老师”。然后跟秀美说韵诗是她们的支教老师。
秀梅听说韵诗会音乐,红着脸问:“老师,您会弹古筝吗?”
韵诗眼睛一亮,笑着点了点头。
秀梅高兴地看着韵诗,赶忙指教:“老师,我学了两个周的《高山流水》,最后一段一直弹不好。”
“你的琴在哪里?我教你。”韵诗大方地说。
秀梅开心地朝路的前方一指,“我家就在前面,我带您去!”
韵诗跟郑婆婆打了招呼,就是秀梅一起去了她家。
她不知道秀梅的父亲是镇长。去了秀梅家很尽心地教了她很久。第二天秀梅又跑来了,央求韵诗晚上再去她家。
韵诗就这样一连去了三天。第三天镇长很热情地请她吃了饭。
一天傍晚,她帮郑婆婆收拾院子。郑婆婆掀开门帘,站在门口喊她吃饭。
韵诗放了笤帚,进到了屋内。
进去闻到了一屋子的饭香。韵诗
为优化阅读体验,本站内容均采用分页显示,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