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再次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家。
第二次经行此路,他闭上眼睛都不会迷路,前面就是丁字路口,西北一角是博望驿站。
到了京城,按照殷浩留下的地址,二人碰上面,一起再上徐州。
从伙伴舒展的笑容还有春分得意的样子,桓温估计他一定找到了他的父亲,而且还有个不错的差使,要不然,他不会这样轻松。
装作轻松的人,其实内心敏感,神经紧绷,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会竖起耳朵。而真正轻松的人,沉浸其中,反应多少有些迟钝。
桓温叫了两次,殷浩才回过神。
言语之间,殷浩蜻蜓点水地透露了一些。
他父亲刚从荆州回来,现在尚书台任职,成为京官,在建康城安家置业,再也不用颠沛流离,今后父子二人可以潜心拼搏,干出一番事业来。
桓温由衷的为他高兴,他确实有些毛病,好高谈阔论,嫉妒心强,朋友义气方面比起刘言川差很多。但瑕不掩瑜,殷浩优点也有很多,而且人本质并不坏,用心相处,这个朋友值得深交。
人哪能没缺点,如果看人只看对方的缺点,那他永远也交不到朋友。缺点不要紧,求同存异嘛!
“得酒满数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舟渡大江,殷浩独立船头,看着满江风帆,江水拍打着船舷,激起浪花朵朵,他来了诗兴,陶醉地咏叹。
“殷兄话中带有隐逸幽居之闲适,有竹林七贤的味道,这可不像是你的风格。”桓温问道。
“老弟果然博学,这是中朝隐士毕卓的名言。前几天,我有幸和王谢几人畅游秦淮河,谈玄论道,当时王羲之就吟咏了这段话,感触很深呀。高门子弟,风骨的确胜人一筹,让我大开眼界,自叹弗如。”
玄学盛行于曹魏后期,在西晋初达到高峰,很多达官贵人望门子弟以谈玄为荣,以服用五石散为傲,甚至晋文帝司马昭都痴迷于此。
这是有钱有势人的游戏,他们常常置酒高会,聚在一起赞老庄,诋孔孟,饮美酒,诵离骚!
桓温不甚了了,对此嗤之以鼻,给他的感觉就是这帮人简直就是空谈误国,败坏风气。
听说南渡之后,这股风气似乎和赵人的铁蹄一样被大江阻隔,销声匿迹,怎么又突然从地底下冒了出来?
或许是新政起到成效,日子刚有了起色,填饱了肚子,精神又空虚了!朝廷内忧外患还多着呢,他们聚在一起谈玄,是要掩耳盗铃?
为优化阅读体验,本站内容均采用分页显示,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