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没有折损一兵一卒,但在洪昆自己看来,他这也算是一种胜利。
可在楚四世、杨洪等人看来,洪昆和金大猛跟废物简直没有区别,竟然连和王秦、铁蒙作战的勇气都没有,葬送了一次逆转局面的大好机会。
洪昆和金大猛回到皇宫面见楚四世时,楚四世一言不发,面色冷如水。
杨洪在一旁惋惜道:“若是由我率兵前往,就算擒不到乐平郡主,也不会让王秦和铁蒙好过。”
洪昆和金大猛的不战而退,在天下人看来,就是朝廷对朱繇的畏惧和认输,原本还在观望的世家门阀和官吏,瞬间就坚定了立场,和楚四世的朝廷划清界限,坚决拥护朱繇组建新的朝廷。
楚四世的政令原本在淮京周边地区还是能畅通无阻的,现在却变得连在淮京都很难通行。
七万禁军和洪昆带来的三万将士,私底下都在讨论未来的出路,朱繇要取代楚四世已是大势所趋,他们这些兵将如果选择为大楚尽忠,则只有死路一条。
更何况他们为之效忠的皇帝,连他们的军饷和口粮都发不出了。
面对军心思变的情况,杨洪感到无比的头痛。
他是大楚皇室的一员,大楚河山有他祖先的鲜血和泪水,他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大楚毁于朱繇和楚四世之手。
杨洪拼劲全力,联络各地忠于朝廷的势力,哀求他们帮助杨氏度过难关。
在这一点上,杨洪甚至比楚四世还要上心,可惜的是,各地手握实权的官吏们,早就准备归降朱繇。
当然,也有极个别忠于杨氏的势力或官吏,他们找站出来呼吁天下人反抗朱繇,拥护杨氏的统治,这种行为遭到了无数人的声讨。
淮京街头,一群儒生聚众联名上书给朱繇,请他以江山社稷和黎明百姓为重,主动卸去大都督一职,并解散心腹部众,上交兵权。
这件事闹的非常轰动,暗地里有朝廷在其中推波助澜。
柯巴本想调兵进京将这些书生全抓起来,但最终还是放弃了。
请求书递到了朱繇面前,引得朱繇哈哈大笑,命人将其抄写千封,张贴至大楚各地示众,从而引得各地百姓沸腾,纷纷大骂这些儒生,读书读坏了脑子。
“自古腐儒误国,真是一点没错。”
一些人感叹道。
皇宫内。
楚四世愁云面布,静静的坐在龙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