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灯么?”
“回皇上,”董遵诲说到:“臣年轻时游历四方,在闽越时知道有个莘七娘,以竹篾扎作球状,表面糊以纸张,下以松脂生火,可令球飞起,用于两军之间通信。莘七娘假托此物为诸葛孔明所造,便名孔明灯。只是此物颇为缥缈,似无法承人。”
柴宗训淡淡到:“倘将其放大百倍呢?”
“皇上是说?”董遵诲仍有疑问。
“卿等且看,”柴宗训提笔画起了草图:“以羊皮拼接一个三四丈见圆的球形,开一大数小几个口,大口下设吊篮,吊篮置炉火,炉火燃烧后,此球必能飞起来,承载两三个人应该没问题,小口用以放气,控制球形降落。”
虽然不太明白其中原理,刘光义仍说到:“皇上,臣即刻命工匠试造。倘能飞起,必是王师又一大利器。”
造船的技术用来造热气球,那是再简单不过,且辽东之地不缺羊皮,不出数日,几个热气球便一同造好。
军中将士看稀奇,把个热气球试验现场围个水泄不通。
为策安全,刘光义先在吊篮中绑了两只羊和一条狗。狗和羊不会打开小孔,更不会熄火,于是他在吊篮下连接长绳,倘热气球真的升到一定高度,便将其拉下来。
皮球被升起在特定的长杆上打开,吊篮中的炉火燃烧起来。
皮球逐渐鼓起来,无须长杆固定。
工匠刚解了长杆上的绳子,热气球便晃晃悠悠一顿一顿的要升空。
“哇。”将士兴奋不已,围着热气球转圈。
热气球缓缓升了起来,一丈,两丈,三丈。气球边升空,边慢慢往南飘去。
升到一定高度后,热气球越来越快,刘光义准备好的绳子即将放完。
“五十丈啦,五十丈啦。”刘光义兴奋的大叫。
热气球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刘光义连忙大喝:“拉住绳子。”
一群兵士冲上去将绳子拉住,可以看到吊篮晃了几下,但根本无法阻止热气球上升的势头。
兵士用力一扯,绳子竟从半中腰断了,热气球再也不受控制,一路升空,一路往南飘去。
刘光义带着兵士追了十里路,终于热气球变成一个黑点,慢慢消失不见。
虽然损失了一个热气球,但也确定它能飞,而且载七八个人没问题。
第二次载人试验,若非董遵诲苦劝和柴宗训严旨,刘光义竟兴奋的要自己上,最后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三个工匠和三个兵士坐在吊篮中慢慢飞上了天。
现在是冬天,热气球升空之后便往南飘,兵士和工匠在吊篮上想了无数办法,却依然不能阻止。
&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