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汉作白沟”,主张“崇堤防以御水害”。
这实际上就是与传统思想,即荀况的《天论》一脉相承的反天命观点。
崔寔还是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
在述正月“陈根可拔”时,他自注“此京师洛阳地区之法,其冀州远郡各以其寒暑早晏,不拘于此”m.
述二月种植禾,三月种粳稻,四月种大小豆,自注均提到“美田欲稀,薄田欲调”。
就是说,对农事操作,要随时、随地、随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有趣的是,以农为本,商业起家崔寔在其另一代表作《政论》中,却是这么说:“农桑勤而利薄,工商逸而入厚”。
“一谷不登,则饥馁流死”。
“国以民为根,民以谷为命,命尽则根拔,根拔则本颠,此最国家之毒忧……”
可见崔寔有着根深蒂固的农本思想。
崔寔在为母守孝期满升任尚书的这一年,不可避免地惹上了党祸官司,免归乡里。
灵帝建宁三年,患病身亡。
而这么一个出身贵族、官居尚书,有着丰富生产经营经验的农学家,死时却家徒四壁,连棺木都买不起,幸有众好友相助,才得以安葬。
......
公元144年,汉顺帝死后,梁太后抱着2岁的儿子继位,定位为冲帝。
冲帝在位一年便夭折了。
梁太后与大将军梁冀(顺帝皇后之兄)密谋,选中8岁的质帝称帝。
年仅10岁的质帝看不惯梁冀独断专权,当面称梁冀为跋扈将军。
梁冀一恨之下投毒杀害质帝。
建和二年(公元147年),15岁的刘志继位,称桓帝。
延熹二年(公元159年),梁太后去世,梁冀失去依靠,桓帝发动宫廷政变杀梁冀,梁冀满门遭斩。
因为崔寔曾为大将军梁冀的司马,因此受株连被禁锢数年。
这时北方匈奴势利逐渐被鲜卑代替,鲜卑屡屡侵犯边境,经司空黄琼推荐,崔寔再次被起用为辽东太守。
不久因母亲去世获准归葬行孝,服丧过后,崔寔被拜为尚书。
这一时期发生“党锢之争”,汉桓帝时期,外戚与宦官的争权夺利愈演愈烈。
以李膺、陈蕃为首的官僚集团,与以郭泰为首的太学生联合起来,结成朋党,猛烈抨击宦官的黑暗统治。
宦官依靠皇权,两次向党人发动大规模和残酷破孩活动,并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