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一圈,又过了一会儿,众人进场,放映即将开始。
不多时,厅内灯光暗淡,银幕亮起。
《女人的碎片》故事发生在巴黎,女主角玛莎在一家大公司上班,衣着光鲜,谈吐优雅。母亲是上世纪移民到此,生活优渥富足。
而玛莎的丈夫肖恩,则是一位在桥梁建筑工地的蓝领阶层,留着彪悍的络腮胡子,脾气暴躁强硬,内里却敏感脆弱,高斯林很好的表现出了人物性格。
故事的矛盾开始于玛莎的分娩之夜,来自东方的玛莎认为应该去医院,而肖恩则坚持在家中由助产士直接接生。
好巧不巧,分娩当天,预约的助产士工作繁忙,只能委托另外一位助产士伍德沃德代劳。
起初,伍德沃德通过检测胎儿的心率,断言一切正常。因此随后便安排玛莎开始分娩。然而在此后的心率检测中,伍德沃德发现,情况不太对劲,便嘱咐肖恩立即联系医院。
然而,助产士伍德沃德并没有中断玛莎的分娩,而是鼓励她继续用力,试图做最后的努力,将胎儿顺利生出。在玛莎的努力下,女儿终于诞生。本以为危险就此打住,可婴儿的皮肤却渐渐变成紫色,且失去了呼吸。
开篇半个小时,镜头沉静且真实的记录了分娩过程,上来就是触目惊心。
之后的矛盾便围绕一家人因为失去孩子而产生的矛盾展开,母亲要求玛莎去控告助产士,索要赔偿;玛莎自己心灰意冷,如行尸走肉;丈夫肖恩则是充满自责,甚至用自杀去寻求解脱。
这部电影探讨的不是医疗和伦理,而是借助这样的一桩惨剧,去延伸和扩展探讨现代女性的身份焦虑以及人格独立等议题。
失去孩子之后,玛莎自己不仅心灰意冷,身边的人对她也带着异样的眼光,自顾自的同情,自顾自的提供安慰。
最为引人瞩目的,自然是万倩的出色演技了。为了将玛莎这一复杂的、且主要靠内心戏和微妙表情演绎的角色能够完美呈现,她在前期做了大量的调研,了解孕妇的行动细节,了解很多失去孩子的妇女真实的心态。
不但在台词表现上让观众体会到她的愤怒和被孤立感,更是从她的眼神和举止中看到与角色熨帖的悲剧底色。
正是因为这种深入社会矛盾的锐利,外加对残酷现实的血淋淋展现,才让电影成为了今年戛纳的独特存在。
同样是女性题材,于佩尔的《她》刚硬冷厉,万倩的《女人的碎片》则是内敛压抑,台词不多,但处处透着孤立中的反抗,更具备悲剧性和感染力。
待到放映结束,全场掌声如雷。
······
“电影节刚过半程,《女人的碎片》就已经吸尽评审的目光:开篇半小时的分娩场面触目惊心,全场观众目瞪口呆的看着屏幕中的女子呻吟喘息嘶吼咆哮,之后万倩的演技依然碾压众人,把女人的痛苦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现给观众,高斯林
为优化阅读体验,本站内容均采用分页显示,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