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没有一劳永益的政策

粮食种植是关乎国本的大事,想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根本不可能。李振新觉得自己是没这个本事的,可吴贞疏、方以智却眼巴巴的让他想办法。

“这事肯定没有完美的办法,靠官服出台鼓励政策,也就是应付一时之需,到最后还是会变成没啥用的政策,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就像两宋和本朝推行的各种盐政和茶法一样,变来变变去,依然是积重难返,百姓和朝廷最终还是会反受其累。”

“总裁你的意思是,咱们就什么都不做吗?这怕是会出问题!”

“什么都不做也不可能,朝廷这边的大臣自己都急着受不了这事。再说突然爆发出粮食危机,咱们也应付不了。这样吧,国政院专门成立一个粮食安全委员会,每年专门研究今后三五年的粮食政策。制定政策得时候,有两个原则,一不出台强制性的政策要以引导为主,第二不出台永久性的政策最多五年为期。比如今后几年,可以加大粮食公司的收购量,让农户的多余的粮食尽可能的能变现,粮价能释当的上涨,让种粮人有利可图。还有在比较合适大量种粮的地区,成立官方农场,专门种粮食,参与种植的农户不是自耕农,而是工人。除漠北、漠西地区以外,三年内新开的土地,只能种植粮食作物,方能享受免税政策。种植非粮食作物,当年就要收税。你们看这样可行不?”

“暂时来说,倒是可行。可若是不制定长久性政策,会不会让百姓觉得朝廷朝令夕改,无所适从?”

“所以说这些政策要以引导为主,不出台影响根本的强制性措施。即使农户对目前的政策不是太满意,可也不会影响他们根本利益意,只不过新增的部分预期收益会有影响。”

“那就这么办吧,治国之道,确实很难找到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

吴贞毓这个感慨,说到了点子上了。长久以来,作为执政者,总是想制定一个永远管用的政策方案。结果就是适得其反,一些当时很管用的办法,过几年后反而成了阻碍社会发展的祸政。

社会发展是动态的,所以必须要用动态的政策来适应发展形势。李振新的理念就是随时调整,不过在调整的时候尽量不一次性的做大的改动,用小步快跑的方式循序渐进,尽量用温和的方式来推进政策变革,尤其是农业生产这种关乎国本的内容,更应该慎重对待,要尊重市场的客观规律。

因势利导才是国家能长治久安的正途,不能像以前的大明一样,啥都要追求个一劳永逸。比如朱元璋同志,其实他开始的时候,制定的很多政策是符合当时社会形势的。可随着时代得变化,那些政策就有点适应不了现实情况了。后来的人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可反应过来的时候,做调整的成本越来越大,谁也付不起这个风险,承担不了这个责任。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每次政治变革都困难重重?几乎跟少有成功的例子?根本原因,还是所有的政策制定者刚开始的出发点,都是本着万世不变的原则来思考问题。政策变动和调整的周期都太长,因此而形成了固态思维和尾大不掉的既得利益群体。所以说,要让人适应变化,适应调整,阻力才会在潜移默化中被消解。

上中学的时候,历史课本上有一个章节讲的的唐朝府兵制向幕兵制的转变。穿越到大明以后,李振

为优化阅读体验,本站内容均采用分页显示,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2页

相关阅读: 洪荒封神之最强纣王从奶爸开始当全能专家真千金她有千层马甲婚姻不美满[主咒回]女尊大佬的掌心娇开局兑换个天眼通陆爷就是馋我的人鱼尾巴天生绿茶[快穿]我不是凋零者我在梦里惹上未来大佬真千金她又美又飒荼蘼花事了爹地求你放过我妈咪陆爷的小祖宗又撩又飒南鸢裴子清盛爷的小娇包又在兴风作浪了林清菡张玄龙王殿-2老祖请出山影帝偏要住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