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封中取出信纸展开,李延庆仔细看了一遍。
信纸半新不旧,其中内容倒也很简单,是一位名叫朱昂的人拜托冯吉替他找个差事,无论是京中的还是地方节镇皆可,只要有合适的差遣便行。
李延庆放下信:“看这信,可知这朱昂字迹工整为人沉稳,不过不知这朱昂才学如何?”
“其实我与这朱昂并不相熟,只是在一次集会上有过一面之缘。”冯吉确实只见过朱昂一面,这也是他将朱昂推荐给李家的主要原因。
冯吉考虑到自己与李家的合作关系确立未就,如果贸然推荐一名关系特别密切的熟人去宋州当幕僚,恐怕会招致李家对自己的猜忌,这样不光荐人不成,反而还会破坏两家的合作。
李延庆将信封推回冯吉身前:“只有一面之缘,冯少卿就确认此人能够胜任幕僚吗?”
“这朱昂在文坛内薄有名声,其人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于学无所不窥,人称为“朱万卷”,论才学,并不逊于我,而且对时政有独到之见解。”冯吉抬手轻轻点了点信封:
“不过此人连续三年未能及第,便断了科举入宦的念头,约十日前我与此人在集会上相识,他第二日便携此信来我府上拜访,凑巧那日我未在府上,他便留下了此信,这信我也就草草看了一眼,便丢到一旁,一直到方才李三郎说明来意,我才想起此事。”
对于想高中进士的人来说,此时的科举之路尤其艰难,每年开科取士,高中者多时五六人,少时仅有一二人。
李延庆并不会因为朱昂连续三年未能中举就看不上他,能连着三年通过举人考试,获得进士科考试资格,就说明此人确有真才实学,至少与吴观是一个级别的,当个观察使幕僚绰绰有余。
而且冯吉特意强调自己与朱昂并不熟悉,李延庆也清楚他的用意。
在来拜访冯吉前,李延庆也考虑过其中隐患,如果冯吉举荐的人选与冯吉关系过密,那李延庆是不会接受的。
见冯吉已将隐患提前小米,李延庆感觉很是舒坦:与聪明人来往,就是这般简单。
“可惜,我虽官至太常少卿,却并无举荐之权。”冯吉笑了笑:“这朱昂却是找错了门路。”
在此时,绝大部分举荐入官的渠道都掌握在武将的手中,节度使一年甚至可以举荐十人为官。
而再高级的文官一般情况下只能荫补自己的直系亲属,不可举荐非亲非故者为官。
冯吉并非看不上朱昂,而是真的无权举荐。
“既如此,可否请冯少卿居中介绍一下?”李延庆招募朱昂已经稍感心动,不过还需深入交谈了解,才可向父亲李重进举荐朱昂。
冯吉当场承诺:“此事容易,朱昂在门房留有住址,我会给他手书一封,让他去你府上拜访。”
“如此便多谢冯少卿了。”李延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