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朝廷上议定新天子人选之后,太子静尚在人世的消息很快便不胫而走。镐京城上下几乎人人都在窃窃私语,对此事或明或暗指指点点,好一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
十四年前的那场国人暴动,周、召二公是其亲历者。卫伯和虽只见其终结,未曾见其发端,但卫伯和却感受到二公近来上朝神态有异,那是如临大敌时才有的紧张。天才一秒钟就记住:.
不避讳地说,镐京城内近来的诡异气氛,亦与国人暴动前如出一辙。
一开始,国人们只用围堵的方式,在太保府、太师府门口阻挠二公出行。幸有大司马程伯休父挂念二公安危,敕令虎贲卫士日夜守护,这才确保了太保、太师上下朝路途周全。
接下去一连数日,国人聚众示威频率越来越高,渐渐地,坊中手工业者陆续罢工、巷中商贾贩夫时常罢市,镐京城上空阴霾笼罩,气氛逼仄恐慌,令朝野上下喘不过气来。
十四年前,周王胡用卫巫监谤以堵塞众口,周、召二公不敢重蹈覆辙,他们一边刻意缓和矛盾,另一面下令加强镐京城内外防务,给王宫、公卿府邸、各城门加派兵力巡查。
时间一天天过去,眼看已至年终。距离次年太子静改元登基之日越近,卫伯和越能感觉到国人们的不满情绪在不断发酵,肆意蔓延。这是大周史上最特殊的一次王位更迭,朝堂上,三公九卿们制定各种预案以确保周全。
而在此之前,周王室还要面临一场大考——老天子葬礼。
周历十一月,正是周王胡“七月而葬”的时限。按周礼,老天子的遗体需下葬于王室陵园,而陵园离都城不近,位于丰京城外、岐山脚下的周人祖地。
而在这场葬礼前后,镐京城内还有一场重要的祭祀与典礼。葬礼之前,祖庙内会先举行祖奠和柩谥仪式;而葬礼之后,紧接着便是太子静冠礼与登基大典。
这一切,不容许出任何差池。
有了国人暴动的前车之鉴,要保障这一切万无一失,光靠周王师那可怜的战力远远不够。于是周、召二公找到卫伯和商议,议定先从卫国调集两千五百兵马戍卫镐京城郊,再从周邑、召邑各调集五百族兵,以加强城内守备。
秋去冬来,十一月转眼便到。
天子下葬之日定在己未日,故而出殡前的祖奠、柩谥仪式,自然被安排在葬日三天之前的丙辰日。
典礼前夜,太宰府内灯火通明,卫伯和正在操持最后的准备工作。
虽说大宗伯王孙赐乃礼官之首,但天子葬礼属于最高等级的“大丧”,还需要由“百官之长”太宰亲自主持。而为了这场仪式,卫伯和已连轴转了好几个月。
已到子时,卫伯和还在同自己的副手、少宰芮阜磋商丧礼的细节。两人年纪都在四旬左右,又都是首次操办“大丧”之礼,紧张之余,自然慎之又慎。
自从经历半年前的立储风波后,卫伯和一直努力物色合适的太宰接班人,最先进入他视线的
为优化阅读体验,本站内容均采用分页显示,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