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进入短暂安宁的边疆,繁华而喧闹的京城一如既往,台上花团锦簇,台下暗流涌动。
来自北地的三封奏折相继入京,给这些新入朝堂的士子上了一堂名叫‘栾子钰’的课,也唤醒了老人们对江南的噩梦。
第一封是急着请功的当地官员所写,说是奏折,不如说是请功的折子,躲在大后方的文官成了促成鞑靼求和的主角,为国杀敌的将士则成了锦上添花,可有可无的配角。
第二封,是栾子钰写的,短短百十句,便勾勒出鞑靼的狡猾欺骗给边疆将士造成的伤亡,明明只是普通的墨水,却让看过的人嗅到了血的味道。
打,肯定要打。
栾子钰没有直白的写出来,他罕见的用了借物抒情的手法,向满朝官员做出宣誓,‘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抛开这些,文章也花了大量的笔墨讴歌了‘为民为国’的文官,但这样的用词遣句和第一封奏折放在一起,充满的反讽的意味,据说奏折内容传到翰林院时,便是最古板的大人也为边疆文官脸红不已。
有珠玉在前,第三封的重量轻如鸿毛,所言不过是栾子钰未经圣上允许,便处置了一批官员。
这样的奏折换做其他时候都是值得御史言官在朝堂上,教教栾子钰为官之道的好文章,可惜在前两封的铺垫下,栾子钰的所作所为只能算得上有些出格,毕竟是得了口谕的钦差,行事稍有激进,也是正常。
乘轿抵达宫门口的李首辅像往常一样温和,萧瑟寒风吹过,平添了一丝山雨欲来之势,从而完美挡住了试图上前‘问好’的同僚。
早朝既开,伫立在文官之首的李首辅还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他不再觉得栾子钰只是像栾公,也不再认为栾子钰只是栾公第二,这个后生在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天下,未来会是谁的地盘。
李首辅在朝几十载的经验告诉他,但凡朝中事,事事无巧合。三封接连入京的奏折一定是个预警,栾子钰究竟想做什么?
如果栾子钰此时在场的话,只会拿最无辜的眼神答道,‘下官只想看一个真真切切的河清海晏,并无他想。’
“虽有‘兵贵神速’一说,又有‘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之语,但出兵鞑靼之举,未经圣上旨意,便已实行,是否逾越太多?”
说出此类话语的多是那些被捕贪官在朝中的依仗,他深知栾子钰不是无故放矢的人,也知自己的友人并不干净,弹劾栾子钰越矩,不过是希望圣上连同此案,驳回重审。
罪名是洗脱不清的,刑罚却可轻些。
再有便是朝中的老顽固,他们和年轻人一处共事,受到了新的思想冲击,如今的想法倒是有些改变。
他们不认为栾子钰主战是错,但认为栾子钰未经圣裁是过,在这个皇权至上的年代,栾子钰的所作所为,不问初衷,皆是错。
就是知道这些人磨蹭,书信一来一回,宁仇在
为优化阅读体验,本站内容均采用分页显示,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