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策,臣以为,除了农田复耕,兴修水利之外,若令我大明兴旺,则需增加人口。”
“人,乃根本。”
胡惟庸此刻与朝堂之上侃侃而谈,望着众人道:“故臣以为,朝廷当鼓励生育,一户人家,若是能生三个娃子,则赋税减半,若能生五个,则赋税全免,若能生七个,则官田以及农具器械等优先租用,利息全免……”
老朱听着这话也是点了点头,这人,不消说都知道是最重要的。
这税收怎么上来的?
靠的就是人。
这自古以来,大凡盛世,哪个不是人口众多?
朱标则是有些皱眉看了看胡惟庸,胡惟庸这道方针策略,貌似是从自己这儿得来的灵感罢?
朱标也不管他,这道策略,朱标自是表示支持。
胡惟庸不提,朱标也是预备找个机会说的。
这人口越多,只要教育跟得上,这出产良才的几率才高。
不要求全部都是进士状元的水准,哪怕就是达到后世的小学生的水平,朱标也心满意足了。
这在这个时代,是一个多么大的创举!
此时胡惟庸再度开口道:“这第八策,臣以为,当严格限定寺庙和道观人数,所有僧人道士都要得到朝廷发行之名帖,才算是合格僧人和道士,否则,其道士僧人身份不予承认,所在寺庙道观,亦被视为淫寺,淫观,由官府查抄封处。”
“且出家欲为僧侣,道士,首先要征得父母双亲同意,其次,男必须四十岁以上,女必须三十五岁以上……”
老朱听着这话,越是觉得胡惟庸亲切。
实际上,这道策略老朱早就听过了,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面,就此事,老朱反复下旨说过。
究其原因是什么?
在于寺庙,道观所占有的农田数量太多了。
而且,这出家的僧侣和道士,多数是不干活的。
那不干活这些道士和僧侣吃什么呢?答案就是和地主一样放租。
道士还好一些,这僧侣的地位,在元代那是奇高无比。
其中,尤其以吐蕃来的番僧地位最是崇高。
这一点,曾经做过和尚的老朱,清楚无比。
也别以为这个时代的僧人就是吃斋念佛,大乱来时,就关起山门,不问世事,避世独处。
这不过是臆想罢了!
实际上,在这样的大乱之世,对于这些寺庙僧侣而言,恰恰是发财的大好良机。<
为优化阅读体验,本站内容均采用分页显示,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