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内胆虽然已染就墨黑色,但是从些许斑驳之处能看出来,应该是紫铜的。
再看盒底,也没什么堂号和落款。
吴夺眉头微皱,之前没仔细看,真真是刻得一篇好字;按说有此刻字功力,就算不是名家,也应该有个款儿才对。
思量之间,吴夺便决定听一听。
不听不要紧,一听竟然听出了两个名人!
这······
差点儿错过了!
吴夺立即将白铜的盒盖翻过来,查看盒盖的竖向内边。
因为,他听到了,款儿刻在其中一条竖向内边上!
可是,这盒盖的竖向内边,也都染上了一层墨黑,根本看不到有没有刻字落款。
看来,得彻底刷洗出来才行。
吴夺查看内边,不过是听到内容之后的惯性动作,能看出来最好,看不出来他也已经听到了。
怪不得无人发现,原来是被墨黑遮盖了。
吴夺听到的一条内边上的落款刻字的内容是:梁启超先生雅正,戊戌之秋寅生刻。
这是陈寅生为梁启超刻制的白铜墨盒!
陈寅生,清末民国时期书画家,刻铜名家,首创在铜墨盒上刻字的艺术范式。
陈寅生刻铜字体,楷书行书隶书篆书样样精通。刻制铜画的题材也很广泛,山水人物,花鸟虫鱼,都有涉猎。在清末到民国时期,陈寅生与张樾臣、姚茫父并称刻铜三大家。
单说这一件陈寅生刻字的白铜墨盒,从外观到紫铜内胆都保存完好,市场行情怎么也有个十几二十万。
更何况,这里头还关联到另一位名人梁启超。
吴夺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陈寅生的这一件铜墨盒,不是常规的落款方式、不在盒盖上的诗句后留款,而是留了个暗款在盒盖的一条内边。
因为刻字时间是“戊戌之秋”。
清末著名的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到9月21日慈禧发动戊戌政变,以失败结束。
这个白铜墨盒,很可能是在戊戌变法失败之际刻的。
刻于变法失败的戊戌之秋,刻的是杜甫的秋兴,刻给即将流亡国外的梁启超,以此送别。
这种情况下,怎么能在盒盖显眼之处露出梁启超和陈寅生的名字呢!
梁启超当时是流亡到了倭国,时间长达十四年,直到1912年才回来。这个墨盒不知道陪伴了他多少岁月,但是后来不知什么原因留在了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