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喜欢享乐,却只是他一个人享乐,等他死了,大家才可以真正放松。
贵族们不干别的,就谈情说爱,路易十四在位七十二年,一开始他的情妇是出身低贱的舞女,后来又有了一些名不正言不顺的女人们。巴黎的街头巷尾到处都在议论,国王又与哪位美女有了绯闻,就算她曾经是某位贵族的妻子,成了国王的女人后谁敢动?
漂亮的女人个个都觉得自己有机会,将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想尽一切办法凑到国王的跟前,希望自己能被看中,舞会是最好的“社交”场合了。
参加舞会的男人们又不是傻瓜,很自觉地离那些别有目的的女人远远的。他们会和有夫之妇暧昧,因为贵妇人的丈夫们也和别人的妻子,又或者是茶花女一样的“交际明星”在一起。
卢梭最爱的女人瓦朗夫人便是嫁过人的,贵族夫妇们各玩各的,婚姻不过是个形式。
在莫泊桑的笔下,17、18世纪的法国决斗成风。决斗首先是为了女人,受骗的丈夫和嫉妒的情人因为不能容忍自尊心受伤而丧命。其次是公开侮辱、出风头,用来解决诉讼纠纷的司法决斗反倒是有专门的人从事这个职业了。
那个时代的人常为了一点小事决斗,说话的声音大了点,压倒了对方,踩了别人一脚没说对不起,一个眼神不对,甚至可以不为什么事就决斗。
决斗者在拂晓时刻出现在约会地点,这个时候他们倒是能心平气和了,“耻辱”只能通过流血才能消除。
国王禁止决斗发生,但效果不大。
启蒙时期的哲学家理论上谴责批驳决斗的动机与理由,让人们稍微理性点,使得决斗是去了大部分魅力。
大革命后决斗常称为头版头条,报纸上的恶言中伤也能让当事人恼羞成怒引发决斗。
到后来决斗成了宣传花招,报上闹得沸沸扬扬,场上无一人死伤,群众变得失去兴趣,连爱出风头的人也不乐意决斗了,决斗这才被认为是违法的。
英国魔法部推行的禁止决斗法波莫娜就很不喜欢,反狼人法更加不喜欢。
她也不喜欢光顾着谈情说爱的法国贵族,傻瓜罗哈特一个就够了。
因此她对埃及人华丽的首饰没什么兴趣,尤其是看了那个狒狒雕塑后,她更想看埃及人对生命、死亡和灵魂的理解。
可惜埃及人的象形文字她看不懂,她看不懂卢浮宫展出的那些石碑。
她此刻就一个心情,好气,有种小偷进入宝库,却空手而归的感觉。
除了那个冥想盆,他们没有在埃及馆再捡到什么漏,毕竟这种机会还是很少的。就像那些侥幸躲过了盗墓贼、外国探险者以及本国官员寻宝的完整古埃及贵族墓葬。
自然也没有蝎子王的手镯了。
继续呆在埃及馆已经没有了意义,于是他们这两个文盲离开了叙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