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若,你来得正好。”赵温气喘如牛。“我都快被这些蠢材气死了。”
荀彧拱手道:“赵公暂歇雷霆之怒,莫要气坏了身体。”
“与其整天面对这些蠢材,不如气死,一了百了。”赵温大声说道:“诏书说得明白,要在两天将诏书传各县、乡亭。两天过去了,一点动静也没有。怠慢至此,他们心里还有朝廷吗?”
荀彧转身看看阶下的掾吏,颇有些意外。“是天子嘉奖赵青父子,劝百姓捐助的诏书?”
“你也知道?”
荀彧点点头。
他听荀攸说过这道诏书,当时便觉得执行起来不太乐观。
如今看来,果然不出所料。
但这不是太守府的掾吏不配合——事实上,他们不配合是意料之中的事——而是赵温没有足够的行政经验,低估了这些掾史的胆量。
赵温为人慷慨,意气甚壮,以公卿子弟入仕,仕途一帆风顺,却没有足够的郡县施政经验,不清楚郡县的掾吏有什么样的手段对付上官。
太守也好,县令长也罢,如果得不到本地掾吏的配合,所谓命令和诏书的待遇一样,只能挂在墙上,根本不可能贯彻施行。
荀彧虽然也没做过太守、县令长,但他曾被颍川太守——南阳人阴修辟为主簿,在郡中为吏,深知其中门径。
他敢于接受天子的挑战,来协助赵温,代理河东太守,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履历。
“赵公,我有一策,或能施行。”
“说来听听。”
“故太守王文都(王邑)身体有恙,归乡养病,路途遥远,路上不免需要人照顾。这些人中想必有他辟除的故吏,一日为君臣,便有君臣之义。不如让他们送王文都回乡吧,全其忠义。”
赵温心中一动,尚未作答,便见阶下有数人色动。
“文若所言甚是,只是……”赵温沉吟着,低声说道:“如此多的空缺,谁来填补?增补之人,若是不熟悉情况,只怕会误了正事。”
荀彧笑笑。“赵公,诏书的对象并非大族,而是普通百姓。”
赵温一愣,随即恍然,用力一拍额头。“是我老糊涂了。”他随即转身,快步走到阶前,大声说道:“王文都病免,诸君既为故吏,不可不全君臣之义。即日起,你们都自免吧,送王文都一程。”
堂下众人谔谔,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互相看了一会儿,有人出列,解下腰间印绶,双手奉上。
赵温身边有侍从上前接过。
有人带头,便有人跟上,无可奈何地交还印绶,辞去官职。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