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两百一十一章 行卷

宋朝的解试水很深。

而朝廷一直也在探索如何公正地从地方选拔士子。

一开始朝廷让州郡长吏监督解试,但治理地方的州郡长吏很容易与地方豪强勾结,左右解试的结果。

所以朝廷也郁闷,有朝廷官员就批评说。

有的地方通过解试五次六次的考生,到京参加省试却连连落榜。他还以为其中有什么问题,结果他一看那些考生文章,那才叫写得稀烂,就算瞎几把乱写也不至于如此。

这样的废材是如何连续五次六次通过解试来到朝廷参加省试的?他希望地方官员能塞滥进之门,开与能之路。

针对此举朝廷下文,一旦察觉诸科十否,进士纰缪的考生,一律规定不许再参加考试,同时严究发解官的罪责。

同时让监司监督州郡解试。

此举使得解试稍稍公平了些,但只是稍稍。

真宗时名臣陆轸曾干过这样事,解试完毕,名次都排好了。

陆轸跑到考试地方,一张一张卷子的翻开还口称道:“为何不见项长堂的卷子?”

结果陆轸发现人家落榜了,并不在录取名单中。陆轸当即将项长堂的名次提为第一,将最后一名罢落。当时宋朝官员听说此事后,都觉得这操作没什么问题,还称赞陆轸是以文行取士。

确实在宋朝其实也不能说此举错了。

宋朝士大夫还有推崇乡里选举的遗风,这规矩往前追溯至九品中正制。都是通过人来选拔人才,而不是考试的方式。

因为儒家推崇是人治,讲究是贤人选拔贤人的方式,但科举考试等于划定一个标准,这是法家的法子,文章写得好的就一定是好官吗?开好车的就是一定是好人吗?

但这样的结果只能导致考生多采虚誉,请托试官,本州只荐旧人,新人百不取一。

这与宋朝的国策是强干弱枝不符合,强干弱枝就是将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

其中最关键的是财权,兵权,还有人才选拔权。

从地方中选能士,而不是官员眼底的贤士。推崇乡里选举一套,只能是重蹈九品中正制的覆辙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所以宋朝在之后解试改革中全面推行糊名,誊录之制,并且从其他州县调官员监考解试。

嘉祐七年时,京兆府解试,就是调在凤翔府的章惇与商州的苏轼到当地监考,二人也是因此有了正式的交往,并结下一生的友谊。

此举是否公正了?

必须承认是更公正了,不过拿真正能钻空子的人还是没办法的。

明清科举制度比宋朝更严密,但是科举舞弊大案却屡禁不止,

为优化阅读体验,本站内容均采用分页显示,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

相关阅读: 姜倾心霍栩我跟宿敌官宣了亘古大世木神录师菡喻阎渊陆云琛林千夏道长,时代变了三世花开锦绣缘菱华万象(快穿)我七个姐姐国色天香宁枫安然宁枫安然重生奔腾年代天相大秦:不装了,你爹我是秦始皇仙商有道全职教父召唤之天下归一我在六扇门当捕头这些年终结改造人师兄,捡垃圾去了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