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休沐之后长安官员们再次忙碌起来。
晌午秦王府议事方歇李瑕已领着一队护卫驱马行至渭河码头。
之后一艘江船顺渭水而下在夜里抵达潼关。
刘元振打着灯笼迎了李瑕进了关城一边说着话一边径直向东城的戍楼行去。
“王上竟还亲自来了若是长安官员挑不出能担事的臣愿多担些担子。”
“要担的事太多人才总归是不足。基业初创我总不能歇了。”
“说来也怪宋国冗官王上却少人才。”刘元振有感而发道“因为江南士大夫惯喜欢挂个虚职辞官、归家、养望荣华富贵俱是在家乡养出来的。王上创业要的却是能做实事的人才自是不足。”
他向来也是个好聊天的李瑕若搭理他能顺着滔滔不绝许久。
“说正事吧。”
“是。兵事与防务我皆已交给茅乙儿处置这半年我主要是与河南打交道。”
“如何?”
“忽必烈对我们防范很严啊。因王上擅用谍探甚至还影响了黄河之战不由得他不警惕。河南是转迁之法施行得最厉害的地方。如今史天泽已被调回燕京任相河南经略使改为董文炳接任但不少地方都以色目人、蒙人监视汉军万户蒙人直接坐镇地方的虽有但不多比起汉军将领忽必烈的蒙古将领还是少的……”
李瑕问道:“草原上的情报有吗?”
刘元振摇头道:“没有或是战况还没传到中原或是忽必烈对我们谍探的防范起效我们未能打探到。另外虽不太可能但我还是想说也许是忽必烈大败了因此封锁了消息。”
李瑕终于还是因他的风趣稍笑了笑。
“你若是对阿里不哥还抱着这种希望怕是要失望了。”
刘元振道:“着实让人失望。阿里不哥从来都不是实力不行是人不行。”
“看和谁比……”
两个聊着这些已登上了戍楼最高处有士卒递来了望筒。
李瑕接过向东面望去隐隐地已能望到火光。
许久有人先赶到潼关关城前被吊篮吊上城头。
李瑕并不表明身份只看着刘元振与对方接洽。
“林子呢?”
“司使还在后面与董先生安排货物。这是货单请大将军过目。”
“……”
刘元振与王荛相像都好高谈阔论却也有不同。王荛是好以言语打动人语言是他搬弄是非的利器;刘元振好谈论只是因为热情、喜欢聊天他其实还能做实事的人。
为优化阅读体验,本站内容均采用分页显示,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