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平均寿命在200岁,人口的不断增长让本就贫瘠的土地更难分配。
到了三十世纪五十年代,住宅出现了三种主要形态。
最常见的形态是在保持原有陆地基础的房子上,进行加固和密封处理,这样的房子对材料防水性要求极高,而随着海水进一步攀高,材料耐高压性成了新的需求。
人类在海底建设封闭通道,这极大提高了出行效率,但是氧气的需求依然是难题。
研究员们最先提出的是通过管道,探伸到海平面上运输氧气,但海平面的增长让管道必须不断被延长,而谁也无法预测海面会涨到多高,最终的解决方案是通过电解水获得氧气,这虽然耗能极大,效率极低,但是更好的方法尚未被发现。
此外,海平面的上升削弱了阳光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阳光不能被底层感应,海底居民陷入黑暗,高压钠灯是获得光亮的主要来源。
第二种形态是低密度高聚物做出的胶囊型房屋。
它容纳空间往往只够支撑1-2人,所有家居都随墙身固定,这些足以让胶囊放漂浮在海面上,在风平浪静的时候,屋主甚至可以打开窗户,自由的享受空气和阳光。
这种房子一度成为主流,但很快,人们发现它不足以支撑海浪的暴击,尤其在阴雨天翻滚的时候,人就像老式滚筒洗衣机里的一颗弹珠,因为它足够轻,即使固定好自己,也不可避免成为脑震荡。
更有独居老人,因为年纪增长体能下降,骨骼变脆,在晃荡中骨折甚至死亡,尸体发烂发酵了也无人知晓。
人人自顾不暇,死后拥有自己的棺材听起来甚至还不错。
而人类基因里对陆地和安稳的向往,让这类房子渐渐成为出行工具——当风平浪静,阳光明媚的时候,人们愿意从海底走上来,打开窗户,看一看太阳和平静的浪花。
第三种房屋被淘汰的更快,它的设计初衷是漂浮式房屋,利用蒸气让房屋在空中飘荡,这听起来确实不错,但维系它与地面联系的纽带并不足够支撑建筑群,因此几乎是完全独立的,而即使它已经足够高,海平面的追赶依然让人恐慌。
最开始的一些漂浮房屋错判了海水未来高度,过早被淹没,而后期矫枉过正,房屋升到更高,几乎能直面闪电和暴雨,漂浮在云层间,像是富兰克林风筝上的钥匙,阴雨天总有被雷劈中的忧虑。
很快有人提议,因而自由调节房屋高度的纽带得以出现,但这套系统运作并不好,而且耐腐蚀性不强,经常磨损,甚至造成房屋被放飞,成为一支断线风筝,等到蒸气燃尽,又坠落海面。
在这样的生存条件下,自杀率却降到历史新低。
人类是坚强的种族,外部环境的迫害不足以摧毁他们,真正的绝望是内心的绝望。
深海让全人类联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