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修建是漫长的大工程啊!”
李彦骑在狮子骢背上带着一队人马巡视施工建设。
乡军在收服最精华的中原地区他却根本没有南下。
因为不需要。
如果西军的统帅还是折可适与种师道外加功绩其实也十分辉煌但背后没有武将世家支持军事地位略逊的刘法、刘仲武等人支持如果宋廷中央不拖这支军队的后腿反倒给予全力的支持那西军哪怕是久战之师终究是老牌强军与新兴崛起的乡军还是有一番龙争虎斗的。
当然这种种“如果”全要达成基本是天方夜谭而现在别说全部达成了恰恰是一条都不成。
折可适与种师道被押送入京宋廷疯狂拖西军后腿半点支持都不给还临时抱佛脚操练起了水师这样的敌人交给卢俊义、朱武和吴用都是杀鸡用牛刀。
李彦自然不会一起去他选择从燕云往北来到了燕云与辽国中京道的边境视察长城的重建工作顺便与可能趁虚南下的辽军交锋。
光复燕云后中原收回了抵挡草原游牧民族的屏障但这屏障并不是凭空而生的其实还是要靠山川地脉和修筑长城所以之前卢俊义进攻中京道不断将边境往外拓展其实就是往后世研究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靠拢。
这条线听起来挺奇怪其实是一条半湿润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森林植被与草原植被的分界线也是长城修筑的那条线。
正如唐朝时期大唐与吐蕃的分界就是海拔三千米左右再往上就要出现高原反应的那条线只要古代还处于农耕文明阶段那么长城也必然建在这条“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上。
因为再往北边降水和温度达不到作物生产的要求农耕文明的那一套生存方式就不管用了。
这是必然的分水岭不以人的意志为改变中华民族的祖辈们将长城建在这条线上不是机缘巧合是在不断的探索中适应出来的自然规律。
而契丹人占据燕云的一百七十年当然不可能在自家的地盘内修建一条挡着自己的长城而是能破坏就破坏因此李彦接手后选择重新修建长城。
他考虑过后世的明长城但根据现阶段的财政先在关键位置选择夯土墙后面再以青砖砌墙。
或许有人觉得没有那种高大耸立的青砖长城如何抵挡外族入侵呢?不是一翻就进来了么?
这点不必担心农耕民族的稳定性与文明性完暴游牧民族反之游牧民族的利器是马匹和骑兵而长城主要防范的不是外族的人恰恰是外族胯下的马匹。
夯土墙确实难以阻挡人的攀登但大量的马匹就过不来了那种极速狂奔四蹄飞跃过障碍物的只有千里马甚至狮子骢这种灵兽才能办到。
从这个功能上可以将长城看成一条永久性的拒马桩或者一条反向的壕沟而坚固性方面由于用的是夯土把土极大力地压缩往往比石头还要硬真的不是随意打破的。
当然真要从某个点突破肯定也能办到但如此一来长城就能发挥了第二层作用那就是迟滞敌人的入侵给予己方示警作用并且堵死退路。
游牧民族突破长城的一个点进来那他们烧杀掳掠之后携带战利品回去的路线也固定死了必须从原来的缺口返回如此一来中原
为优化阅读体验,本站内容均采用分页显示,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