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侃而谈道:“大明立国两百多年间,历代皇帝册封藩王共六十多人,刨去其中登基称帝的,因故被废的,还有无后裔而解除封号的,目前应该还有三十个左右的家族。要说起来,这些家族可都是朱氏子弟,王室血脉,皇亲国戚,他们的条件都符合石伯父所说的情况。”
白乐童道:“既然有几十个备选家族,那想要从中找到愿意亲近我国,希望为家族搏一个光明前程的人,应该不会太难。”网首发
陶弘方道:“那倒也未必。他们怎么说也是前朝王族,我国在与大明和谈时也保证过会继续给予他们贵族待遇,肯狠下心来自降身份的人没你想的那么多。而且若是要站到台前为我国效力,那就相当于是背弃了他们的王族身份,再无回头路可走,如无必要,谁又肯做这样的选择?”
白乐童道:“照此说来,那多半是某些落魄的王室宗亲,才会选择这条出路搏一搏?”
陶弘方点点头道:“我认为这种情况的可能性会比较大。”
大明历史上分封了这么多的藩王,所能得到的资源肯定不会一模一样,这日子自然也是过得有好有坏。如果封地是在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那当然是衣食无忧,安心当个富贵闲人就行。而运气不好分封到频繁遭遇天灾人祸的地区,那就算是藩王也没什么好日子过。
因为气候变化和战争原因,被分封到华北、中原地区的藩王在过去的二十年间都不太好过。如1638年清军南下攻破济南城的时候,德王朱由枢及家人便被清军俘虏带走,家产自然也被搜刮一空,几年后死于塞外。
而德王封号虽然由其堂弟朱由栎继承,但真就只是继承了一个空头称号而已,非但无法从战后残破的济南城获得任何供养,反而是要拿出自己家产来协助朝廷和地方官府赈济战争难民,组织重建工作。而之后山东又是旱灾、蝗灾、匪灾、粮荒不断,这藩王的日子当然也就好过不到哪里去。
类似德王这样的状况虽然说不上是普遍现象,但在过去这些年间也的确不算稀罕。以陶弘方所能接触到的一些内部资料所记载,海汉在早年间也曾暗中接济过一些大明藩王,帮助其渡过物资紧缺的难关。当然这样的接济并不是无偿的,海汉后来与大明展开和谈的时候,就有好些藩王向崇祯上书建议他尽快接受海汉提出的条件。
不过他们长居南方,对于大明众多藩王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只言片语的纸面信息,像这样凭空讨论也难以得出一个具体的结果。三人很快便将注意力转移到食物上,特别是为此已经好几天茶饭不思的白乐童,如今解开了最大的心结,胃口也突然变得好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