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掌握。”
记者说,他也没太看明白。
“观众是看明白了,所以觉着没有看明白。”戴老师不客气地责备主持人,她认为这是一种揣着明白当糊涂,“你可能没有弄明白人性的历史性,以及历史的人性。简单来说吧,人性的历史性,表现在老爷与高级奴才对待农奴的态度上,旧社会,不论老爷还是奴才,天然认为农奴就是他们的牛羊,这是旧社会的通识,这不就是人性的历史性?历史是有人性的,所以有了后来的事情,觉醒是一个伟大的事情,表现在电影里,就强巴自问,农奴生来就低贱吗,难道要世世代代低贱吗?这就相当于,人类的祖先抬起头,仰望璀璨星空的那瞬间。”
主持人恍然,原来还能这么看。
“没有大道理说教,就是把残酷的历史展现在你面前,但今天的观影者,有几个是带着眼罩,关上脑子,糊里糊涂进电影院看电影的呢?有,但很少,所以有眼睛带脑子的人,自然会用今天的视角,看待那段残酷的历史。这就是电影的高明之处,也就是人性取舍,更体现着立场的取舍。整部电影要表现的,其实正是今天的普通观众看前半段的过程,心中所蕴藏的那股愤怒的力量,这部电影伟大就伟大在,做事情的都是人,残暴无情的老爷,助纣为虐的奴才,菩萨般的金珠玛米,他们都是人,有人在作恶,有人在行善,是有血有肉,有历史和立场的人,反过来,这不是现代众生相的白描吗?”
这就超纲了。
惹事精的电影,肯定有言外之意。
可要表达的不就是那么一种意思吗?
“这部电影是一篇叙事宏大的论文诗,你看不懂或者不承认看懂了,那也不丢人。”戴老师习惯性的毒舌,刺挠下才说,“没有历史浪漫主义色彩的灵魂,你就看不懂历史冰冷的残酷,自然看不出这部叙事论文诗一般的精神歌颂。你可能能够看懂海上钢琴师的感动,因为你习惯了商业大片的,哦,所谓的美学仪式感,就好比,你常吃开封菜,爱听流行歌,要给你一桌洛阳流水,让你赏一出赵氏孤儿,你是要掀桌子的,问题就在于,这部影片已经比较成熟地在商业大片和史诗叙事片之间,找到了属于我们本民族的展现方式,你用商业大片的眼光看待,自然不舒服,但你喜欢看;而当你用仇云等导演的所谓文艺片的观看视角来看,又不服一部文艺片为何有那么多的受众群体,更不要说你在这部影片里定位不准自己的观看视角了,否则你必定反驳,你从哪个角度去看的。”
翻译一下戴老师的话。
电影在大气层,她在平流层,大部分专业人员在对流层,大部分观众在地表层。
而你?
“主持人在地下十八层。”网友当中一些聪明而又惹事的发弹幕。
主持人尴尬,他压根就没去看过啊。
他要干的是搜集网上一些人的评论,讨论这个现象而已嘛。
戴老师的眼光,怎么说呢。
就跟“劳资今天猪油蒙了心了,才跟你这种人坐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