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打瓣子,棒槌可就不值钱了。”
韩老太太说的打瓣子,也是人参产业里的一些俗语。
一般都是个头比较大的人参,在蒸制的过程中,由于淀粉含量比较高,容易纵向裂开。
人参一旦裂开,再怎么捏也不会合上口,好好的人参就要降低品质,价钱也要掉很多。
人参起回来当天晚上,周安和就跟韩彩英说过了,把大号儿的鲜参,尤其是条比较好的那些都单独挑出来。
用细布条紧紧地缠住,这样可以预防蒸制过程中人参打瓣子。
这是个精细活,蒸之前要挨个儿缠上,蒸完了还要仔细解开,很是费工夫。
不过再费工夫也值得,这么大的人参晒干了,保准出一六边条参。
现在的行情来说,一六的边条红参那些小贩来收都得一百六七十块钱一斤,县里参茸公司收就是价格更高,像参场运到南方卖给国外客户,一斤小三百。
三家人早就商议好了,今年做货的人参不在本地卖。
等着过一阵子红参干透了,蒋峻林和周莉莉俩人带着三家的货跟着蒋翰钧一起去南方,卖给南方那些客户,几乎可以翻一番儿。
谁都不傻,明明能多挣钱,谁还跟钱过不去么?
一斤二三百的红参,就算费再多工夫也值得啊,所以韩彩英对待手里的人参比月子里的奶娃娃还要用心。
一棵一棵小心翼翼的解开,摆在叉子上,摆满一叉子就抬出去放到太阳底下晒着。
东屋里间前阵子已经改成了烘干室,晚间叉子抬进东屋放在架子上,地中间烧炉子,炕上也烧火。
这样白天太阳晒晚间烘干,人参很快就会干透。
周家的人参产量高个头大,自然就要多费工夫,有些耽误时间。
三天半总算全都刷洗干净,等着全部蒸制出来摆到叉子上,就是四天多了。
看着满园子都是晾晒人参的叉子,周安和跟韩彩英都高兴的很。
要是往后年年都这样该多好?不用几年,他家就能攒下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了。
“我原本打算今年栽三百丈呢,咱甜甜不让,说是别太冒进了。
我觉得闺女的话也在理,就把咱家今年刨好的成品土,又卖出去了一百丈,咱留两百丈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