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但其实这句话只引用了一半,而且常人在理解上其实跑偏了。
这句话的原话是“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
说“男子有德便是才”,强调的是“德在才前”,是“德重于才”,这是中国一贯的传统思想。
如果换用后世的说法,那就是:一个人如果有德,那他的能力越大,对社会的益处就越大;一个人如果无德,那他的能力越大,对社会的危害也就越大。
这其实很好理解,不好理解的是下半句,什么叫“女子无才便是德”呢?难道真是说女子越是没有才干,就越是好现象?
有道是“家有贤妻夫祸少”,这种老话里所说的“贤妻”,难道一个单纯生育工具就能做到吗?显然不是。所以古人对女子,一样有“才”的要求。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其实和上句一样,只是在强调主次,是在强调“德在才前”,是劝女子要以德行为主的意思,而并非贬辱女子,说女子留不能有才干。
这整个误会,是因为错解了“无才”的“无”字所造成的。其实这个“无”字是个动词,是“本有而无之”的意思,相当于“解衣衣之”中的后一个“衣”,也就是“本来有才,但心里却自视若无”的意思。
正如同古人认为男子谦逊是种美德一般,女子“无”才也是德——本是有才的,却不刻意展示显摆,这就是德。
再说古代女子也并非都不读书,实际上真正的大家闺秀有几个是大字不识的?根本没有。古人甚至杜撰出苏轼有个妹妹,还说苏小妹才高八斗,连大文豪苏轼都要让她三分,可没听说谁对“苏小妹”这个人物大加鞭挞的。至于像李清照这样确有其人的才女,那就更不必说了。
经常看明清传奇、小说的人都知道,那些书里头经常有官宦小姐家里有专门的西席先生教她们读书的情节。甚至某些小姐们读书得颇好,连八股文都能信手拈来,只可惜没有女子科举,一身本领无处施展罢了。
而高务实强调“出路”的原因,也就在于此。
“永宁公主慈善基金”打一开始运作,就是针对贫苦百姓的,毕竟做慈善总不能做到勋贵世宦家庭去吧?
好比说朱应桢家里有妹妹,她需要慈善基金帮助吗?高务实也有妹妹,她们需要慈善基金帮助吗?别开玩笑了。
但既然是针对贫苦百姓做慈善,那这慈善就一定得是真正能够帮助到对方的。
好比说收养孤女,这事儿高务实的母亲张氏就很喜欢做,但她收养的孤女几乎无一例外全都成了高家的侍女——别看做侍女是“为奴为婢”了,其实这真的是帮了人家,因为人家本来可能已经要饿死了,现在做了高家的侍女,不说穿金戴银,至少
为优化阅读体验,本站内容均采用分页显示,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