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
但赵奢又不能避而不战,那样的话,单凭父亲的身份去压制,恐怕是无法阻止赵括上战场的。
赵奢作为一个名将,如果认真起来,就算在论战中赢不了赵括,但也断无输掉的道理。
他这次来说服赵括,已经做好了万全准备,当然也准备了与儿子论战。
还是老规矩,由赵括挑选了一个战例,父子俩开始论战。因为兵法上一脉相承,可谓知己知彼,两人都小心翼翼,一开始就斗得棋鼓相当。
在两军就要短兵相接的时候,赵奢已经调开了赵括的主力,却奇兵突出,亲自领军展开了“斩首行动”。
这正好击中了赵括的软肋!因为赵括本身的武功不足,自然没有逃过被斩杀的命运。
这次论战是赵括输了,但他内心很非常不服气,他是输在武艺上,而不是输在谋略上,但他也绝口不再提上战场的事情。
因为赵括知道,就算他提出要上战场,也是毫无用处!
以他父亲在赵国军界的地位,只要他父亲还活着,就没有人敢用他,就不可能获得上战场的机会!
他自身武功不足的短板,还是让他相当重视,甚至让他寝食难安!
苦思数月以后,赵括还是找到了一个弥补的方法。
赵奢作为一个名将,自然有他统御士卒的手段,但要士卒们替他卖命,这体恤士卒遗孀,就是必不可少的了。
在赵奢的封地,他收养了大量的阵亡士卒的遗孀和子女,他们虽然生活无忧,但也要接受严格的教育,成为有用之人。
就是因为解除了士卒的后顾之忧,让赵奢手下的士卒感激涕零,愿意为他赴汤蹈火,这才让赵奢成为了战国时期的名将。
当然,赵奢自身的武功和谋略,也是士卒们愿意生死相随的重要原因。
这些将士遗孤,很多都愿意和他们的父辈一样,继续从军,在战场上博取功名。
在教育培养的过程中,他们虽然无法学习赵奢家的秘传兵法和武艺,但也能系统学习兵法和武艺,无疑比那些草根出身的士卒要厉害得多。
但因为在兵法和武艺上,都得不到最好的培养,尽管有很多遗孤骨子里流淌着军人的血液,自身练武资质出色,但绝大部分还是无法成为顶级名将,当然也有一些例外。
因此,这些士卒的后人,即便是杰出者,也只能跟随在赵家传人的身后,充当裨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