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府中,下人来报,说是有人持着吴王的书信在书房中恭候多时。
房遗爱一踏进书房,一名文士打扮的三十多岁的中年人迎上来,躬身施礼:“学生高彦见过驸马。”
此人身材不高,相貌也普通,但举止不亢不卑,双目深邃有神,神情然洒脱,颇有些世外高人的风范。房遗爱一见之下顿生好感,也拱了拱手客气道:“先生不必多礼,请坐下叙话。”
两厢坐定,高彦呈上吴王的书信。
房遗爱打开一看,大意是:先对房遗爱的晋升表示了恭贺,又对昨日让他们夫妻扑了个空表示了歉意。随后说时间仓促,明日就要离京,有好多事要办,所以也就没时间见面了,请他代为向高阳打声招呼。最后提及送信之人高彦,说他虽然出身贫寒,但胸怀锦绣,有过人的文经武纬。本来自己有意将他带去江南,但他上有老母在堂,不便远行。故而将他荐与房遗爱,将来定有用处。
看完书信,房遗爱静静地注视了高彦一会儿。高彦坦然对之,神情豁达。
就这一份气度,让房遗爱对李恪信中对高彦的赞誉深信不疑。心中不由得暗暗感叹:高彦若是出生在世族之家,何愁没有锦绣前程?何至于三十好几还是一介布衣,仰人鼻息、寄人篱下?但在隋唐之前讲究的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如今虽有了科举,但那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加上科举本身的弊端,有多少旷世奇才,天下英杰被埋没在山野之间!不过对自己来说,这倒不是件坏事。如今自己身边可信的就是那几个屁大的字不识几个的小厮,确实需要一个有学问的人帮衬帮衬。可靠的话,遇事也可替自己出谋划策,否则替自己处理处理文牍也好,自己的古文底子连写封信都感吃力。
想到这里,房遗爱笑着对高彦道:“先生如果不弃的话,就先留在房某的身边可好?”
“多谢驸马照拂。”高彦起身躬谢。
随后房遗爱和高彦聊了聊,问了他一些家中的情况。得知高彦家中只有一个年近六十的老母,自己连老婆都还没有。他原本靠着教私塾、卖些字画勉强为生。他和李恪的相识很有戏剧性,是由于他母亲重病,无钱医治,不得已将家中仅存的一幅王羲之的真迹条幅拿去变卖,恰巧遇上了李恪,交谈之后,李恪对他大为赏识,不但没要他的条幅,出钱医好了他母亲的病,还购了一处宅子送与他们母子居住,另外还买了一个丫鬟来伺候他的老母。所以,李恪对高彦来说,有着救命之大恩。
听高彦说着,看他言辞神情中所露出的对李恪真诚的感激之情。房遗爱放心了。
确实有点慢。一来马上要过年了,事杂,实在没多少时间来写;二来老吴总要留些存稿以备节中万一贪杯后应急之用。新人新书走到这一步不容易,还望书友们多多体谅。勿忘推荐,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