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则不然。
这句有点“双关”意味。
“天”,既是抬头可见的那片天,却也另有所指。
就好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那么全天下的土地都应该是大唐天子所拥有的地盘。
可是南诏国算吗?吐蕃国算吗?爪哇国呢?天竺国呢?
就算南诏算半个“王土”,可天竺国肯定不是,“自古以来就不是中国的领土”。
这说明,大唐天子的“天”,还没有笼罩到阿三的地盘去。
同样的道理,岭南曾经也没有笼罩到中国皇帝的“天”底下去。
直到秦始皇的横空出世。
始皇帝大手一挥,于是“北有长城,南有灵渠”。
这规模完全不对等的两项工程为什么能被学者相提并论?
还真别看不起这条“36.5公里”的“小沟渠”,完全称得上是始皇帝的“得意作品”。
而且,从某种角度说,灵渠的丰功伟绩连长城都难以望其项背!
灵渠的开凿,就是一柄拓疆的利剑!
不仅剑指阳朔!
也剑指整个百越!
剑指天之尽头!
因为灵渠的凿通,沟通了湘江、漓江,联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大批粮草经水路运往岭南,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在灵渠凿成通航的当年公元前214年,秦兵就攻克岭南,随即设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始皇帝把自己的“天”扩大了将近一倍!
而且这小子也还有点门道,“临源”对仗“阳朔”,刚好桂州的一南一北,两相互文,实则描写的正是桂州这一整块区域!
你将这金戈铁马、荡气回肠的历史带入到诗中,就仿佛看到灵渠将湘江、漓江沟通的那一天开始,大秦王朝的“天幕”就缓缓垂下,在桂州大地上投下始皇帝那不可一世的气概!
磅礴大气,实在难以相信这是出自一个十二三岁少年的手笔!
十四岁的陈成如是地想。
这应该不是窦亮写的,难道这小子抄袭的大哥窦明的草稿?
为优化阅读体验,本站内容均采用分页显示,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