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了作用,然而他自己却填不满了,因为事情已经脱离了摄政王的掌控。
就算祝有量被于筹抓住了把柄,要将其灭口,那也不至于将其身亡的消息给掩藏起来。想必他正在做准备应对这件事,不能让于筹的死打乱他的计划。
倘若于筹确实有弹劾的折子上奏,偏偏此事被人利用,既想除去祝有量,又能嫁祸给于筹,这像是摄政王的手笔。
至于弹劾的对象是祝有量,还是另有其人,这就不知了,且在此刻也显得不那么重要。
然祝有量自然不是省油的灯,知道有人要设计陷害他,哪里还肯坐以待毙?可就在他想对策之时,于筹突然暴毙了,这对他祝有量很是不利。
祝有量算了算日子,猜测此事一定在京城被传开了,倘若再叫于筹暴毙的消息传回京城,那就成了他杀人灭口了,于是他便想将此事给暂时隐瞒下来。
可背后之人既然是将计就计,怎会容他有翻身的机会?于是这下人拼死逃回京城,状告祝有量之事就发生了。
杜尘澜捋了捋,觉得这般才合情合理,算是一环扣一环,十分紧凑。
于筹的死是否是摄政王下的手,这不得而知,然而他的死却让祝有量陷入了十分被动的局面,甚至会难以翻身。
反正以他对摄政王的了解,之后的事绝不是摄政王下的手。
杜尘澜转身,去了书房。他从暗格中那处一张羊皮纸卷,将其摊开放在了书桌上。
从上至下,按照官员的品级和所属衙门,杜尘澜做了个详细手札。朝中人物的关系网他也罗列其中,目光在于筹的名字上停留片刻,目光下移,他看到了于钱的名字,不禁沉思了起来。
于筹祖上是书香世家,只是后来族中人丁凋零,又没有出息的后辈,因此算是家道中落。
于筹父母早逝,家中只剩下祖父和弟弟,三人相依为命。说来于家一门双进士,也不算辱没了于家先祖的名声,然而那弟弟却只是得了个同进士出身,比起于筹来还是要差些的。
那个弟弟,就是于钱。
在一个月前,还是知县的于钱接到吏部的调令,升为了从五品通判。一个连续三任不曾挪窝的知县,通判这样的官职可有不少官员候缺,轮得到于家这样已经没落的家族?且还只是个同进士出身。
想必于筹已经投靠了摄政王,否则于钱那通判的官职从哪儿来的?这么看来,最后一封奏折的内容,就是摄政王所需要的。既然如此,那摄政王又有何必要杀于筹呢?
这是杜尘澜的猜测,在此之前,或许摄政王才刚刚知道淮安侯府要与祝有量结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