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sp;
反正也用不着满口“孔孟之道”的士大夫们提刀上阵,亲自面对敌人的箭矢利刃……
但是这一次,是李二陛下力排众议,决定不宣而战。
他的理由也很简单,征伐高句丽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他个人的宏图霸业,更是为了帝国消除盘踞辽东的隐患。
谁都知道高句丽日渐强盛,从曹魏之时毌丘俭第一次东征高句丽开始,直至隋炀帝三次东征,都是为了铲除这个可能危及中原王朝统治的“恶邻”,然而不知多少汉家儿郎埋骨辽东大地、血染白山黑水,却始终未能将其彻底击溃。
高句丽必须灭,这几乎是隋唐两代朝野上下的共识,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征讨不臣、覆灭敌国,这就是正义之战。
既然战争的性质已经被定性,又何必在乎其中的手段?
隋炀帝倒是调集举国之兵,堂堂正正的递交国书之后宣战,可又有什么用?战争的结果是失败,那么所谓的“正义”也就完全没有任何意义。
同样的道理,只要能够击溃高句丽,使得战争当中兵卒的损耗降低,“不宣而战”又能如何?
自古以来,可没有任何一个番邦蛮夷侵入华夏之时,事先宣战过……
于是,便定下了毋须李二陛下御驾亲征抵达辽东之后再行开战,而是可以由平壤道行军总管英国公李绩坐镇辽东,伺机已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破高句丽辽水防线的战略布置。
如今李绩率领唐军主力陈兵辽水入海口不远的远东城对岸,而卢国公程咬金则率领麾下右武卫将士溯流而上,配合先锋薛万彻部完成奇袭高句丽位于辽水中游重镇盖牟城的作战任务。
……
唐军的不宣而战,的确使得整个高句丽军队都陷入混乱。
高句丽在辽水沿岸的各座山城之中囤积重兵,借助辽水天堑坚守山城,希望能够大大的阻挠唐军推进速度。抵挡唐军是肯定无法抵挡的,纵横天下未尝一败的唐军倾举国之力来攻,岂是区区高句丽就能够抵挡?
只需能够拖延唐军的脚步,就算是战略上的胜利。
若是能够将战争拖延下去,等到雨水充沛道路泥泞的秋季以及天气酷寒大雪封山的冬季,唐军就得重蹈前隋之覆辙,因为兵卒不耐苦寒、辎重无法补给而陷入死地,高句丽自可反败为胜。
高句丽人口数百万,在辽东之地算是除去大唐之外的一等强国,然而其国力却不足同大唐相抗衡。想要击败大唐,就只能依靠天时之力,利用辽东的地理以及天时。
被渊盖苏文予以信任,率领本部精兵以及数万靺鞨兵卒驻守盖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