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却面不改色,说这不是凶兆,而是吉兆,王府青瓦被吹落在地,正是预示着要换上黄色的琉璃瓦。如今细细想来,如果皇上不是真龙天子,为何每逢决断之际,总有风雨助势,此乃天从人愿也。”
那中年男子转过身,缓缓踱到一方锦榻边上,边指着年轻男子边说到:“你这小子,如今越发油嘴滑舌起来,一场风雨而已,却被你扯出如此多不着边际的话来。看来你如今官儿做得越来越大了,也开始学了那些文臣信口胡诌的本事。”
青年男子讪讪一笑,拱手说到:“主子教训的是,奴才以后多跟道衍大师学点真本事,不跟那起子文臣学口舌之利了。”
说话的三人,中年男子正是当今的皇上,朱棣。那老者是朱棣靖难起事的首功之臣姚广孝,法号道衍和尚。接话的青年男子,却是皇帝的爱将,有着从龙之功的内官监太监,郑和。这郑和是太监首领,按规矩是没有赐座的权利的,但其人在靖难之役中屡建奇功,为人又品行端正,深得朱棣的赏识和信任,便在内监首领的职分之外,破例领了锦衣卫指挥使的职分,虽说品级不如一品大员,却是朝中少数的实权派,真正红得发紫的人物。另一张小凳上坐着的那位官员,是钦天监的监正,也是原来燕王府一直跟随的老人。
皇帝在御榻上缓缓坐定,用手轻轻抚摸着御榻的扶手,脸上神色却是渐渐凝重了起来:“今夜没有外人,不是奏对,算是咱们燕王府老人的闲聊,当然也不可说出去。杨启中,你先说说吧。”
那名钦天监监正赶紧一躬身:“是。回禀陛下,钦天监近来夜观天象,东方荧惑离心,青龙入海,似说有天潢贵胄出走宫室,且恐寄身于沧海之中。此事甚大,臣不敢妄断,三日前命八百里加急快骑赴东海普陀山星台,查看云象以为佐证。今日刚得到回报,云象曰,光入东南,霞帔三千,伏波万里。此象罕见,说的倒与青龙入海的星象颇合。”
杨启中一席话毕,武英殿里一时陷入沉静之中,只闻殿外风声渐紧,雷鸣愈近,隐约中似有雨声响起。
不知过了多久,皇帝似笑非叹说了一句:“好一个青龙入海,伏波万里。道衍,这事你怎么看。”
道衍和尚面色古井无波,甚至连眉毛都未曾动一下,只是微一拱手:“陛下,依贫僧看来,这是两件事,也可能是一件事。”
“哦?说来听听。”皇帝微微偏了一下身子,边上早有太监端上清心暖茶。太祖在位时,朱棣作为燕王驻守北疆,屡次统兵出关追击元朝余部,在大漠之中风餐露宿,经常数月征战在外,塞外苦寒,故在军中养成了喝暖茶的习惯。虽然即位后已在南京生活了三年,却仍保留了早年间的习惯,即使如今盛夏时节,南京又是湿热之地,皇帝仍然喜欢喝暖茶。
皇帝接过来暖茶,却并未入口,只是一手持杯,一手擎着杯盖,轻轻沿着杯口转动着杯盖。上好的青花瓷杯光滑异常,并没有发出刺耳的声音,只有若有若无的沙沙之音。
众人知道这是皇帝潜龙时就养成的习惯,一般情况下代表他正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