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方大员,李鸿章要出使花旗国那可是大清立国以来的第一遭。
哪怕有奕?的全力支持,事情也是极其难办的。
这个时代,最坑爹的清流派虽然还没有完全成型,但洋务派同样势力单薄,受到老牌官僚的反对。
内阁大学士倭仁与奕?大唱对台戏,曰:“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指责奕?和李鸿章以夷为师,乃是名教之耻。
倭仁是理学名家,在士人中拥有崇高声望,他的表态,引起朝野强烈反响,一时非议如潮。
甚至坊间还有儒林仕子讥笑鬼子六与李巡抚乃是:“孔门弟子,鬼谷先生”(以鬼喻洋人),把李鸿章的使团讥为“鬼使”。
最终还是曾国藩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出来为两人辩驳,“夫学问,本孔孟为尊,然西人舰炮若不察,则兵戎有失,宜以孔孟为道,西学为器。”
曾国藩如今立下保存名教的赫赫大功,说是半步圣人也不为过,他的话,儒林之中无人敢于反驳。
更何况曾国藩说得也很清楚,孔孟为尊,为道,西学只是器。
“器”是个什么东西?不过是手段而已。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君子不器,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因此,也就是说,出去留学的学子,不过是匠人之身而已,而非“君子”,与诸位高谈阔论的仕子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人,自然也没有阻拦的必要了。
曾国藩的说法,比起日后张香帅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更加保守一些,也更符合这个时代儒林的认知一些。
背上了“鬼使”的骂名,李鸿章只能摇头苦笑,此时的他还不是日后黑锅满身的裱糊匠,心态还没有那么好。
要不是奕?一再支持,加上“花旗国”那边允诺解决军舰之事,李鸿章都要打退堂鼓了。
就这样,在相互扯皮之间,李鸿章的花旗国之行,一直到9月底才堪堪成型。
……
在此期间,大明的运输舰队又有三艘远洋轮船入列,总船只数达到了15艘。
数量增加了,运输舰队也拆分成了第一、第二两支,交叉运输了。
这使得大明人口的运力增长了一大截。
到九月底的时候,大明
为优化阅读体验,本站内容均采用分页显示,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