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纵然可能性趋近于零,但终究不是零。
像这样以催眠术为例,虽然既极端又突兀,但是没有人可以完全否定,真相后又潜藏着另一个真相的可能性。
当然,对于能够综观整个故事的读者与作者而言,应该可以轻易否定这点。
毕竟大家都知道,作品中就连名字都未曾被提及的人物,不可能会是犯人。如果作者以「这家伙就是犯人」的方式来描述,此角色就会是犯人。
不过————
身为作中登场人物的名侦探————无法从后设的角度观测故事的名侦探,无论如何都不能证明这一点。
名侦探无法确定所有的证据都搜集齐全,无法肯定自己已经揪出嫌犯,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操控犯人的真凶并不存在。
在指认犯人的部分欠缺了确实性。
这就是————「后期昆恩问题」。
简单说来,就是可怕的后设问题。
后设。
充满后设。
若进一步解释,根本是鸡蛋里挑骨头。
也能说是放弃将作品当成一则故事来享受。
反过来说————也算是把故事享受到极致的结果吧?
或者该说是将「犯人是谁」这个推理小说的魅力与醍醐味追求到极致,结果却碰壁。
Whodoneit?
历来的推理小说家与悬疑作品支持者,过度琢磨如何找出犯人这件事————结果陷入动弹不得的处境。
追求着这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所谓的犯人,到底是什么?
1
「————听懂了吗?新人,即使逮捕犯人,他也未必是真凶。就算以为已经查明了真相,但或许是其他人让你如此深信不疑。这点未必局限在推理小说中的后设问题,毕竟就连现实世界里,也不存在任何完美无缺的真相。」
南先生口沫横飞地解释完「后期昆恩问题」后,继续说:
「比方说你以侦探的身份顺利逮捕犯人,此事应该会让你获得达成壮举的满足感,萌生『获胜』的感觉。不过事实上,暗地里有个能随心
为优化阅读体验,本站内容均采用分页显示,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