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前……
苏轼抵达杭州没几天,听闻茅山河和盐桥河淤塞,河道行舟困难,数日都出不了杭州城郭,于是带领下属们去河道视察。
杭州城有两条运河——茅山河和盐桥河。茅山河,南抵龙山浙江闸口,北出天宗门;盐桥河,南至州前碧波亭下,向东与茅山河汇合,北出余杭门。余杭、天宗二门,东西相望,相距不到三百步。茅山、盐桥二河在城门外,向北流去,直抵长河堰下。
两条运河经常淤塞,远则五年,近则三年,运河就要淤塞一次。不管是物资运输,还是人员出行都离不开运河。运河一淤塞,官员便就要劳役兵民去疏通。盐桥河穿城而过,城内河道挖出来的淤泥无处堆放,贪官污吏便萌生出了一条生财之道,扬言会在某处置土、某处过泥水,一旦淤泥堆在哪家店铺门口,恐有失业之忧,于是城中百姓不得不重金贿赂官员,以求其将淤泥转堆他处。更新最快的72文学网
每次清淤工程完毕,河道两侧房廊商铺一片狼藉,园囿空地的淤泥则堆成山丘。遇到连日积雨,淤泥又复入河中,日积月累,过个三五年不疏通,又会淤塞。
苏轼一边沿着盐桥河漫步,一边思索着,官员任期一满就会调走,对当地情况肯定不熟悉,不如找些百姓问问。他四下张望,见不远处有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河边发呆,心想着,他年龄大,肯定对杭州城的旧事比较了解,于是带领官员们走了过去。
苏轼太过心急,没等下属开口就对背对自己的老人问道:“老丈,你可知河道为何频频淤塞?”
老人心烦气躁,坐在河边发呆,忽闻背后有人打扰,不耐烦地转着身回答道:“别烦我,我正……”刚转过身来,表情瞬间僵在脸上,看着身后一群身着官服的人,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忙磕头求饶。
一名官员呵斥道:“好大的胆子!敢对知州无礼!”
苏轼摆了下手,道:“不知者无罪。”上前一步扶起老人,见远处不少百姓在围观,于是命下属们将这些百姓全部带来问话。
百姓们全部被带苏轼面前,行礼后。苏轼问道:“你们都常年生活在此地吧?”
百姓们双股颤颤,纷纷点头称是。
苏轼问道:“你们可知河道频频淤塞的根本问题在哪儿?”
一人答道:“回大人,龙山、浙江两道闸门,开闸后潮水每日倒灌入运河。平时还好,每逢汛期,江水就会夹杂着浑浊的泥沙倒灌,汛期一次便淤积泥沙一次,日积月累,便造成了河道淤塞。”
苏轼思索片刻,道:“潮水倒灌导致淤塞……这也不是近年才有的,如果自唐朝以来这样,那么城中早就被淤泥堆成了土丘,哪能看到如今平坦的田地。我看现在堆叠的泥沙,不过是三五十年所积累的程度,到底是何缘故导致之前不积,这三五十年反而开始堆
为优化阅读体验,本站内容均采用分页显示,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