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苏轼为八丈沟之事忙得不可开交之时,颍州一直没有下过雨雪。再这样下去,来年就是饥荒,苏轼对此焦心不已,日夜期盼来常雨雪,缓解旱情。
一天。
苏轼正在衙门处理公务,衙役来报一名百姓递交状纸,欲告淮南路的监察官员。苏轼命人开堂审案,问道:“下跪者何人?为何要状告淮南路监察官员?”
那名百姓道:“草民朱宪,汝阴县人。今年旱灾,稻苗全无。草民到淮南采买晚稻十六石,在上个月二十八日路过光州固始县朱皋镇被官差拦住,不肯放草民过河,说携带稻种、粳米者不得过淮河,于是草民只得将十六石水稻种子寄放在陈二郎的店铺内。之前衙门张榜只说粳米不得过淮河,不曾说过水稻种子也不得过河。草民不甘种子就此被拦截,有误来年春天播种,所以特来请求苏大人让那些官差们放行。”
苏轼道:“我知道了,我会向光州固始县朱皋镇的官员询问情况,让他们放行,你过段时间再去取种子便是。”
朱宪连忙磕头感谢道:“多谢苏大人!”
苏轼等退堂后,下发文牒,转告淮南路监察官员,以及光州固始县朱皋镇等地官员,要求沿途放行粮食,不得拦截。
数日后。
苏迨等人从杭州回来,苏轼一家人终于得以团聚,只可惜阿宗数月前已在杭州病逝,再也不能为苏轼驾车了。
由于旱情越来越严重,苏轼政务繁忙,无暇抽身,听闻张龙公神祠祈雨极为灵验,于是月底斋戒派遣苏迨与陈师道一同前往张龙公神祠祝祷祈雨。苏迨信奉道教,沐浴斋居而往。也许是苏迨等人的诚意感动上天,几日后天降瑞雪,缓解了旱情。
十一月。
一天。
苏轼回到家中,见王闰之正在翻看家中账簿,问道:“怎么不白天看?晚上看多费眼睛呀。”
王闰之叹息道:“街市缺粮,米价越来越贵,虽然你俸禄多了,但家里这么多口人,吃饭要花不少钱呢!”
苏轼想着自己、王闰之、王朝云、苏迨一家几口、苏过一家几口以及众多家仆加起来人数确实不少,道:“干旱许久,米价上涨也正常,不过我上个月已向光州那边发了文牒,让其对往这边运送的粮食予以放行,想来商贩会从外地进米来卖,城中不至于缺粮。”
王闰之道:“我看他们多半没放行吧,老杜采买时已多次反映城中缺粮。”
苏轼道:“说起来,他们好像至今没有向我报告已放行,可能真的没照办,等我明日找个在往来各地的商贩问问情况便知。”
翌日。
苏轼让衙役找了杨佶等数名商贩问话。苏轼问道:“本官听闻市场上少米,你们可知是何原因?”
杨佶回答道:“回大人,草民问过往来的船夫、车夫,他们说是因为淮南官办市场收购粮食,设立赏钱禁止
为优化阅读体验,本站内容均采用分页显示,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