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平定淮西
襄州新法大获成功的消息。振奋了数千里外的长安城。
革新派以及支持者们,欢呼雀跃,襄州这个成功的典型,足以证明他们所坚持的改革之路是正确的、光明的。
消息甚至惊动了深宫大内的皇帝。
慧帝同样感到非常兴奋,虽然,变法之举是他最为忌惮的权臣—窦刚首倡,但是作为一国之君,他更在乎国家的兴旺、社会的安定,即便此次革新或许会更加壮大窦党势力,他也在所不惜。
事实上,不只是那些关心国事的老臣,就是慧帝本人,也早已看出这个国家出现了严重问题。亲政后,他痛心于朝廷对藩镇的屈服退让,不满于中央、州县的萎靡不振,焦心于国家税收减少、财政紧蹙,内心深处,同样有着革新变法、富国安民的强烈愿望。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慧帝很早以前,就急于物色能安邦治国的英才,他曾对大臣说:“国之要者。理财为先,人才为本。”表明皇帝确实有着励精图治的雄心壮志。
但是,自谭孝移开始,到李景俭,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挫折,朝廷几经折腾,不仅毫无起色,反而更是举步艰难起来。
天子毕竟还是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年龄,他没有被失败吓倒,依然不甘心地询问大臣:国家怎样才能富强?百姓怎样可以安定?藩镇何时可以尽除?
这些问题,所蕴含的责任太大了,没有人敢回答。从宰相之位上直接被贬为江城县丞的李景俭就是前车之鉴。
直到中书舍人卢承庆大胆地站了出来,大声答:革新,唯有变革,才能消除一切弭患,国家才能强盛。
卢承庆的挺身而出,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包括宰相窦刚。当时,虽然卢承庆已经在他面前几次提出革新的建议,但是,窦刚认为时机未到——朝堂中还有很多对自己怀有恶意的政敌,而天子的态度同样暧昧难测,此时变法,能够获得的利益并不大。
窦刚的考虑,是把政治利益放在了国家利益之上。
卢承庆没有听从窦刚的劝阻,他无法做到这么一件事:那就是身有强国之策。却坐视国家继续消沉。
卢承庆一向生活在理想和逻辑世界当中,追求完美,不通人情世故,也不屑于人情世故。这样的性格,慧帝喜欢——因为一个过于讲究人情世故的人,是不能做改革者的。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慧帝的性格和卢承庆的有点像,喜欢充满激情地做一件看起来很美的事。
天子对卢承庆愈加赏识,想要对他委以大任,但又有些说不出来的担心,于是询问一向以正直敢言著称的谏议大夫王涯,说你觉得卢承庆怎么样,可堪大任?
结果
为优化阅读体验,本站内容均采用分页显示,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