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水,得颍意甚奇。到官十日来,九日河之湄。吏民相笑语,使君老而痴。使君实不痴,流水有令姿。绕郡十余里,不驶亦不迟。上流直而清,下流曲而漪。画船俯明镜,笑问汝为谁?忽然生鳞甲,乱我须与眉。散为百东坡,顷刻复在兹。此岂水薄相,与我相娱嬉。声色与臭味,颠倒眩小儿。等是儿戏物,水中少磷缁。赵陈两欧阳,同参天人师。观妙各有得,共赋泛颍诗。”
作完诗,他对欧阳棐和欧阳辨道:“今日天气不错,你俩何不吟诗一首?”
欧阳棐和欧阳辨素来不喜吟诗,百般推辞。苏轼觉得此番美景不吟诵几首岂不少了几分乐趣,怎奈欧阳兄弟没兴趣,劝说许久只得作罢,打算改天再怂恿二人。
正在苏轼因为衙门闲来无事怡然自得的时候,朝廷的一封圣旨送达颍州。苏轼打开一看,是一篇征集意见的诏书。
汴京地势低经常发生水灾,朝廷对此头痛不已,广泛征求意见,于是有人提出了一个自扫门前雪的方案,挖沟引水至惠民河。结果惠民河水位不断升高,最终漫过堤坝,造成陈州被淹,于是官员李义修提议开掘八丈沟,将陈州的水引入颍河,再由颍河引入淮河。朝廷将这个方案下发给沿途水域周边的各州,让大家发表意见,如果各州没意见,朝廷就开始组织人动工。
苏轼看后眉头深锁,命人将赵令畤叫来。赵令畤来到知州厅问道:“子瞻你找我?”
苏轼将诏书递给赵令畤,道:“你看看,对此有何看法?”
赵令畤在诏书刚送到的时候已大致瞟了几眼,他接过诏书又仔细看了一番后,道:“开掘工程不涉及颍州地界,好像和我们没什么关系。”
苏轼道:“工程虽然不涉及颍州地界,但是他们最终将陈州的水都注入颍河,一旦颍河水涨,漫过堤坝,颍州又会像陈州那样被淹。”
赵令畤道:“我看上面说颍州的水又引入淮河,河水一来一去,保持畅通,应该对颍州影响不大。”
苏轼道:“理论上来说与颍州没有什么利害关系,但为保万无一失,我们还是查证一番比较好,不然一旦工程完工,涝季时水淹颍州城就糟了。”
赵令畤道:“也好,你打算怎么办,我全力配合。”
苏轼道:“我打算去各县实地走访一番,你命人下发公告招募懂得水利的人献策,并实地勘察一番,将最终结果报我。”
赵令畤道:“好,我这就去办。”
就这样,苏轼先带领部分官员、衙役分别去了万寿,汝阴、颍上三县,实地考察一番。返回州衙后,他下令逐县仔细打量,每二十五步立一竿,每竿用水平量见高低尺寸,一共五千八百一十一竿,然后地面高下、沟身深浅、淮河涨水高低、沟之下口有无阻塞就显而易见了。
各县考察并汇报了实际情况后,苏轼又写信给陈州知州李承之、府界提刑罗适、都水监所差官、以及本路提刑、转运司等官员,让大家都来颍州开会,商讨开掘八丈沟的利害。
经过大家的详细调